浙江外国国语学院人事处
联系我们 学校首页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且行且思考:吴卫东德国访学杂谈

作者:人事处  发布时间: 2014-09-11  点击:

且行且思考:德国访学杂谈

教师培训学院 吴卫东

当我第三次背起行囊在德国长期逗留时,我的心情是复杂的,交织着期待与惶恐。因为前两次的访学都得到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的资助,踏出国门前目标明确,计划详尽。基金会不仅要求制定出几乎具体到每一天安排的访学计划,离开德国前还必须用德语递交一份访学报告,这也迫使我养成每天写学习日志的习惯。两次的访学也带回了一些有创意的成果。1999年第一次回国后把德国教师培训的理念与方法运用于我校首个国家级培训项目,我们提炼了“主题.反思.参与”教师培训模式,获得浙江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第二次访学德国,在完成关于教师教育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教师培训师”的新概念,组建了“理想培训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得到全国同行的认可。但这一切都是过去时了,我第三次访学的目标该如何定位?计划该如何制定?说实话直到踏出国门时我都是模糊的。我只是朦胧地感觉作为一所外国语学院,国际化是她的必然追求,作为省级重点学科的负责人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一定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选择了帕绍大学师范生教育潜能诊断项目作为切入口,觉得可以迁移到教师培训中来。然而,当我的视野打开后,产生了许多感悟与思考,权且当作回报给学校的访学答卷吧!

卓越教师培养项目

与帕绍大学赛伯特教授(Prof. Norbert Seibert)相识的机缘是中德教育研讨会,他与助手齐拉丝女士(Dr.Doris Cihlars)介绍的师范生教育潜能诊断项目我非常感兴趣,当时我们也正在倡导“诊断--示范--反思--实践”的教师培训模式,感觉殊途同归,只是我们的诊断更多基于经验,对理论基础的构建以及诊断的 技术路径的设计缺乏科学依据。幸运的是这次我经历了他们诊断的全过程,而且也是他们这一项目七年来第一次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今年这个项目被德国第二电视台(ZDF)报道,新闻播出后瑞士著名的杂志《瑞士杂志》希望作专项介绍,法国一家教育电台前来专访,诊断团队也应邀与其他学校教育专业进行交流,并结成联盟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开展研究。

赛伯特教授是个实践取向很强,而且不断有新创意的教授,他首次提出了建设大学伙伴学校(Universitaetschule)的概念,并在帕绍建立了德国第一所大学伙伴学校,以帮助师范生和第二阶段实习生提升教育实践能力;创新性地建立了“学习伙伴”(Lernpartner)项目,让师范生“一对一”地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同时尽快地让师范生在实践中了解和研究学生。

我们整合了他的三个研究项目,并借鉴帕绍大学团队教学的经验设计了我校卓越教师培养项目。这个项目的源起是学校和教务处的领导认为教师培训学院的各学科教材教法教师应该为学校师范生的培养多作贡献的提议,我很认同这个建议,其实这一项目既是教师培训学院教师为学校人才培养尽绵薄之力的平台,也是实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机制探索的平台。我们已邀请帕绍大学的学校教育团队与我们合作共建该项目,并定期参加他们的研讨会。(卓越教师培养项目设计方案已递交有关领导与职能处室)

海外教师培训基地

海外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是我省“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的具体要求,在培训模块中有境外研修的要求。这些高层次的培训项目一方面为我省基础教育作贡献,同时我们也希望学院的教师们能在项目中共同成长。当海外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被写入学校发展规划之时起,它就成为了一种责任。首先我们必须争取学校有组织全省教师海外学习的资质,在国合处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通过省外专局争取了每年两个学习团的资质,然后就是海外培训的基地建设了。在德国我有选择性地走访了三所大学和迪林根教育学院。我前往比勒菲尔德大学是因为该大学最早成立了数学教育研究所,他们的数学教育研究团队在德国很有名,只可惜交通不便;我又拜访了慕尼黑大学教师教育中心,参观了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大学实习教室,但是由于基金会就在慕尼黑也没必要在此建立教师培训基地;迪林根教育学院是我们长期合作的院校,校长海外培训主要通过他们组织实施,学院的副院长施兰普女士是校长培训专家,她计划每年都带领德国校长团走访中国,并寻求建立合作学校的机会。基金会非常希望我们的合作能拓展到高校领域的合作,我校的中德教育研究所的建设正式写入了第九期中德合作项目协议书,将得到德方在物力与财力上的支持(基金会为我支付了走访各大学的差旅费用)。最后我选择了班贝克大学作为浙江外国语学院在德国建设的第一个海外教师培训基地。选择班贝克大学有五个理由:一是班贝克大学历史悠久。大学建校于1647年,地处一座宁静而又古色古香的巴伐利亚古城班贝克,黑格尔曾经在此深思精神现象学,霍夫曼在此编制独特的怪诞故事。班贝克大学是德国一所较有名气的大学,1999年《明镜》周刊评比德国大学总分名次,第25名;二是班贝克大学的学科与我校有许多类似之处。学校共有四个学院包括:人文与文化科学学院(Geists-und Kulturwissenshaften)、社会与经济科学学院(Sozial-und Wirtschaftswissenschaften)、人类科学学院(Humanwissenschaften)、经济信息与应用信息学院(Wirtschaftsinformatik und Angewandte Imformatik)。作为全校的第一大学院人文与文化科学学院,其涵盖了印欧语系的三大语族:西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以及斯拉夫语族。我校的语言学也涉猎这三大语族中的主要语种,这为两校之间建立进一步的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三是班贝克大学的教育学在全德学科排名23位。每年迪林根教育学院与大学合作召开巴州校长论坛,他们的人类科学学院是学校的第三大学院,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教学法研究三个系;四是大学理科学科教学法教师集中在一个学院,有数学、生物、物理、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学法研究;五是班贝克大学位于巴伐利亚州境内,便于得到基金会的支持。

在班贝克大学的兼职教授林克先生(Reinhold Link)的努力下,教师培训学院与班贝克大学的学科教学法研究系顺利签订了海外教师培训基地合作项目谅解备忘录,为了有效开展教师培训的双方合作,我们还拜访了班贝克教育局,拜见了教育局长普夫兰姆夫人(Barbara Pflaum),教育局出了承诺证明,会大力支持这一合作项目的开展,并得到了基金会的认可。

专业建设的国际视野

到帕绍大学后,我联系了大学的语言中心,每年大概有一百名左右的大学生学习汉语,帕绍大学要求每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学习除母语以外的两门语言,这一规定实际上为打开每一位学生的国际视野创建了必要的平台,其实学习一种语言就是了解一种文化,也体会一种思维方式。汉语中心的陈燕老师很热情,邀请我参加中心举办的中国之夜,因为大学有40几位中国留学生,他们大都来自国内的外国语学院,如北外、上外、川外、广外等,他们在帕绍所学的专业,听到大多学习的是“国际文化经济管理学”(Kulturwissenschaft),帕绍大学是德国最早开设该专业的大学,它归属在哲学院,在德国知名度很高,世界各地都有学子慕名而来。我搜索了一下国内开设的相关专业,似乎定位在文化产业管理领域。我想这两个概念还是有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国际文化经济管理学是跨学科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更具有形而上的概念。如果以后浙外的学生想前往德国学习,那如何实现专业或课程的对接呢?

有同事提到洪岗院长在学校中层干部培训班上倡导的新窗口、新机遇的概念,这是一个很棒的概念,它引发我们思考学校新专业设置的国际化视野。新学校只有开设新专业才能与其他学校在同一起跑线上,也才可能有特色,我们不妨针对一些合作院校,了解他们最出色的专业是什么,并实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对接,为学生对口的学习深造打下基础。这样既可以为专业学生作语言准备,也可以为语言学生作更充分的专业准备。

“讲座+习明纳”的团队教学模式

完整经历德国教授的一门课程是我给自己规定的硬指标,我修完了赛伯特教授的“学校教育学”课程,该课程是所有师范生的必修课。德国的教育学作了细致的划分,有普通教育学、学校教育学、特殊教育学、职业教育学、成人教育学。学校教育也分成小学专业、主体中学专业、实科中学专业、文理中学专业等,学校教育学是所有师范专业一年级的必修课,该学科领域只有两个教授席位,每个教授拥有由副教授、讲师以及博士生组成的教学团队。学校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可以称之为“讲座+习明纳”的团队教学模式。一般而言,教授面对几百个师范生进行两个课时(一个半小时)的讲座,接下来一周的时间就是对这个讲座内容的习明纳的学习,所有学生被分成25人左右的小班,六个团队成员在一周内完成对这几百个学生的深化学习的习明纳活动。作为习明纳的主持人教师们通过组织讨论、质疑、对话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讲座中的核心概念,启发学生思考以解决问题,并交流教授布置的学习任务等。大量的知识性内容的学习在课外完成,习明纳教学的重心是引发思考与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类似于时下流行的“翻转课堂”的概念。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符合学习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它蕴含了大学教育的精神。国内高校的许多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戏称自己为高四的学生。我们认为大学教育决不能成为高中教育的延伸,而仅仅作为知识的灌输场,它应该成为学生独立思考、批判质疑、科学研究、实践探索等精神的培育场。这些理念渗透在德国大学教育的课堂上。这种传统从世界大学之父---洪堡大学的培养目标中可见一斑,洪堡大学有双重目标:一是科学的探究;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清华大学的校长陈吉宁也强调:在互联网时代,只要有一个想法,就可以集中全球的资源为你服务,所以将来决定一个国家是否有创意,还取决于教育,取决于教育能否让学生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不断孕育新的创意。我想这应该是大学教育的使命。

当然就算是几百人的传统教学——讲座也可以培育这种精神。我每次听赛伯特教授的课都有一得。他在讲教师责任时,让全体学生站着,然后把教师誓言式的责任大声地念出来,这些教师的责任从易到难逐条呈现,每个学生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到哪一项责任自己感觉无法完成时就坐下,180名学生觉得自己能完全履行教师职责的最后只有三个人。让他们充分地体验到,教师为什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因为理想的教师不是一般人。他在介绍了对教育概念理解的三种模型后,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教育家,你会提出什么样的教育模型,为什么?让学生的角色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只有寓居其中才能提高学习的参与度。在学习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时,他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会场景中蕴含的哲理等等。只有真正内化了教学理论的教师才可能拥有如此的教学智慧,也通过自身的教学行为进一步诠释教学理论。我们是否也可以有自己的团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又可以怎样变革呢?

欧盟2020战略:国际合作研究

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是师资队伍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一个到国外的高访学者的期盼。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必须首先拥有实力,然后寻找到合作的平台,因为合作的过程是双方对话的过程,寻找共同的研究兴趣点的过程,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加上机缘。到德国后我一直在试图寻找着国际合作研究的伙伴。

由于帕绍城是多瑙河、因河和伊萨河的汇合处,也是德国、奥地利和捷克的三国交界城市,帕绍大学的教授与这几国的教授有开展合作研究的传统。这次的机遇是欧盟2020战略,这一战略包含许多内容,其中有科研计划,从2014年1月开始执行,现在申报的是2014与2015年的研究项目,一直延续到2020年,总投资800亿欧元左右。其中包括师资培养的“夸美纽斯计划”,我国许多重点大学与科研机构已申请到研究项目,并发布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我带着这些信息参加了他们的国际合作研究小组,欧盟2020战略规定科研项目至少三个以上国家合作才有资格申请。来自德国、捷克、奥地利和中国的五所高校的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三次商谈:第一次的商谈是在捷克百威(Budweis)的南波姆希大学(Suedboehmischen Universitaet),重点确定合作研究的方向;第二商谈在德国帕绍大学进行,重点是选定研究主题;第三次商谈在捷克的南波姆希大学,主要商谈研究的技术路线与角色承担。研究的重点选定在师范生有关教育的个体理论的现状与转变。经历这一过程让我知道了合作研究开展最关键的是平等合作的态度,我想这也是在竞争社会中最关键的核心能力。

学科学习困难诊断与咨询项目

一直想有机会去德国最早建立数学教育研究所的比勒菲尔德大学看看,许多数学教育的书都谈到了这个研究所,并描述了他们的数学学习困难诊断咨询项目。我网上搜寻到皮特.库伯教授,她是研究所该项目的负责人。我通过邮件联系上她,来回长途奔波十四小时,听了她的诊断课,参观了数学学习困难诊断咨询室,数学教育专业图书馆。说它专业是指的纵横概念,藏书资料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杂志囊括了几乎欧洲各国的数学教育杂志,让我大开眼界,都挪不动脚步了,真想坐下来安静地跨越时空与各位作者对话。

有一大堆准备的问题要问,和她整整谈了三个小时,她对中国学生在PISA测试中的数学能力位居榜首很好奇,我介绍了我们中国数学教育的一些理念与实践,她希望我们能开展国际比较研究,我希望她帮助我们在学校开展数学学习困难诊断咨询项目,这会是一个帮助孩子学好数学的项目,也可以成为数学高端教师培训的专题内容。在比勒菲尔德每所学校培训一位诊断教师,帮助学校其他教师开展数学学习困难诊断咨询活动。

最重要的是这一项目可以成为参加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选题,ICME是数学教育研究工作者向往的会议,每四年举行一次,我与上一届首尔的大会失之交臂,不想错过2016年在德国汉堡的国际会议,如何选择主题作为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成果介绍给大家是这几年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去年我已经带领我的数学名师班团队亮相了中国未来数学教育展望大会,我的名师班20位学员中有8位学员的研究成果在大会交流,唯有浙江省有小学教师参加,这大大增强了学员的信心,作为分会场的主持人我介绍了我们的团队以及研究成果,提出了研究学生学习的设想,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数学学习如此,相信中文、外语、科学等学科的学习也会有各种困难,如果我们能开展学科学习困难诊断咨询项目,那应该是一所具有师范性质的大学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使命与责任的体现。

高访学者的角色思考

高访学者首先是学习者。我很喜欢这样的角色定位,既然是学习者我就可以倒空自己,带着婴儿般好奇的眼光观察一切。要懂得欣赏周围的人与事,我认为这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思维方式,因为被欣赏者得到了激励而获得发展,欣赏者把别人的优点转化成了自己的特点促进了成长,这是双赢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你还收获了友谊与好心情。

作为学习者,语言的学习也是重要的功课,它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通过大量、大胆的练习获得进步。我记得我的德语老师是每天上课前十分钟一定进行一篇课文的听力训练,她读一遍让我们听懂大意,然后读一句我们默写,标点符号都不能错,第三遍她通读后我们校对。这种训练对一个31岁开始学习德语,并和比自己年少10岁的德语系学生一起学习的苦读者而言是多么巨大的挑战,但是坚持下来就是胜利,那时打下的语言基础现在就有用武之地了。我发现现在语言学习的条件真是太好了。ipad上每日德语听力都会及时更新各种领域的听力材料,还有慢读训练,如果有生字可以随时点击翻译,这对语言教

师来说是多大的福音,有时听力课每个学生一个ipad就可以开始了,说不定还算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呢!我相信其他语言的学习也会有这样的神器软件。

高访学者是学校形象的宣传者。每次在各种场合经历得最多的是自我介绍,自己工作单位的介绍是法定内容。这次有幸结识了中国驻南德地区的总领事朱万金先生,他熟知浙江的大学,但听说我来自浙江外国语学院,表示对这所学校没什么印象,当时我真的很希望学校能有多国语言的便携式小册子以及学校介绍纪录片或PPT,这样就可以让他全面迅速地了解我校,也能让所有踏出国门的学子都成为学校形象的宣传者。

出国前我收到了学校人事处的邮件,希望我们利用人脉关系为学校招聘教师出力,我也就有了责任感,在几所大学的语言中心、德语系以及基金会宣传学校,但是学校没有外语网站,他们很难自己浏览并作出判断。欣闻学校英文网站运行,这真是一件很棒的事,大大推进了学校国际化的步伐。现在每位教授都能有关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成果的英文介绍了,我相信会通过因特网产生很多国际合作研究的团队,以及国际交流的项目。

高访学者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文化的载体,高校教师更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如果把中国比作一本书,她有十三亿页,一般外国人顶多读几页、

几十页,因此每个中国人就是这本书的简介。在世界范围的各项国民素质的排名中,德国人总是高居前三位,今年荣登第一位,成为最受欢迎的国民,而中国总是排在倒数十位中。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通过自身的行为改变中国人的某些不良形象,积极地传播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文化。我制作了图解PPT比较中德文化的差异与优缺点,给他们的老师讲,学生看。捷克的德语师范生来帕绍大学交流,我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与他们一起探讨三个国家的文化差异。帕绍大学的师范生对中国教育非常好奇,提了很多问题,我收集了他们的问题,作了题为“中国的教育与教学”的学术报告,大学生们都很兴奋。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期待着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国。

《论语》开篇曰:学而时习之;时下流行语说:且行且思考。如果说《论语》言说的是读万卷书的道理,那么流行语表达的是行万里路的内涵;如果说前者指的是间接经验的习得,那么后者指的是直接经验的感悟,两者都道出了学习的真谛,它们成了我人生的座右铭。

(以此文表达我对各位领导、同事、朋友在我访学期间给予的关心、支持和指点的感恩之情)